科学研究
学术信息
当前位置: 公司首页 >> 科学研究 >> 正文

课程学术研讨会要闻||大会分会场(二)


2023年11月13日 ||作者:张若愚||审核:彭文波||编辑:彭文波


11月12日下午,第十三次课程学术研讨会第二分会场在太阳游戏官网博雅楼笃学厅举行。分会场由华东师范大学安桂清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姚林群教授主持,围绕“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国际镜鉴与中国方案”深入研讨来自全国各地的18位专家学者在分会场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


方法以及研究取向在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胡定荣教授强调,全球化背景下需要加强课程改革的话语研究,需要立足课程改革本质与实践活动体系的转向,构建课程改革的中国课程学术话语体系。

北京师范大学胡定荣

华东师范大学安桂清教授指出,中国课例研究的的创新实践主要表现为:研究对象从教学问题转向上以课程文本为载体的课程问题,研究路径聚焦于五级课程文本,研究组织上构建分层联动的教师研修共同体,研究功能升级为推动学校的系统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安桂清

深圳大学靳玉乐教授、杨征铭建议,我国的课程研究在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时,应综合运用学科方式,构建整体关怀的课程理论学术体系,确立边际明朗的课程理论学科体系,创生本土特色的课程理论话语体系。

华中师范大学姚林群、华中科技大学王苏丫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探讨了30位卓越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历程,发现教育信念是直接影响语文教师成长的内在动力。要成长为卓越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厚植教育信念、坚持终身学习、扎根课堂教学、充实互动交往上下工夫。河南大学李科扬、刘清华认为,开展课程口述史研究有助于丰富课程史学研究成果,完善课程史学研究方法论和增强课程史学研究解释力。将口述史应用于课程史学研究中,将口述史运用于课程史学研究中,既要遵循口述史规范,又要充分考虑课程史学的性质与特点。

与会代表互动



立足于本土化的课程与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直接影响课程与改革的实践、评价与成效。

华中师范大学姚林群教授在题为《历史、理论、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的三重视角》的报告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不是固守传统,而是经由古典和传统的重温而达到对民族之精神的体认,进而丰盈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化生命,实现人文化成的教化目标。要求课程实践要优化文化内容及表达,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体系;丰富学习过程的文化体验,在深度体验中实现与传统文化的互动。

华中师范大学姚林群

东北师范大学邓霜娇探讨了在地化课程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认为最好的教育是尊重乡村儿童生活经验与认知基础的教育,最好的学习是在熟悉的当地社区和生态环境中完成的。在地化课程能够提高乡村课程质量,释放教师课程自主权,帮助员工对家乡土地产生情感联结。

东北师范大学邓霜娇

西南大学张良教授、张佳琪在题为《重大主题教育如何进中小学课程——融入的实质、逻辑与策略》的报告中深入探讨融入的实质、逻辑以及创新融入的策略体系,强调以社会导向的意识形态充盈中小学课程道德性,旨在发挥重大主题教育在引导、调节中小学课程育人价值实现方向的功能,实现了课程育人的价值观的重建,进而充盈课程的道德性。

安徽师范大学徐红关注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认为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有助于完善现代学校课程功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教师就业、增进员工全面和谐发展,要加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顶层设计,树立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先进理念,深研乡土课程资源开发路径,增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数字技术。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增城学校夏涛着眼于学校未来发展规划的思考,提出了从学校管理、育人方向、学科发展、团队队伍、评价体系等方面的一系列战略举措。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课程嬗变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之一。

赣南师范大学曾素林、孙露、郭靖归纳了新世纪以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嬗变,指出自新世纪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经历了三次修改,并从课程立场、目标、内容、学习方式和评价等方面介绍了三个版本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嬗变的主要特征。基于其特征,提出了构建面向未来的语文课程育人体系。

   咸阳师范学院毛红芳从本土化视角关注我国教学论话语体系发展历程中的本土学派谱系,认为学派是学科发展走向自觉和体系化的一种标志。教学论学派的形成需具备学术大师、学术阵地、理论体系和学术群体四个基本条件。

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全武在题为《中国抗疫背景下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基本措施、主要经验与未来路向》的报告中梳理了疫情下中国基础教育教材建设采取的基本措施。基于此,预测了后疫情时代中国基础教育教材建设的未来路向,为基础教育教材建设提供了参考。

与会代表互动


围绕港澳台课程,专家们一致认为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对港澳台地区教育课程有着重要意义。香港教育大学叶廷武在题为《幼儿园文化认同教育课程:时代使命、实践偏差与逻辑架构》的报告提到,文化认同是个体被群体文化影响的归属感和精神符号,是生命意义的情感纽带和本能建构。它以一种稳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表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性格与精神气质。

香港教育大学叶廷武

深圳大学李臣之教授、郑涵在题为《共生理论视域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认同教育课程建构》的报告中提出认同教育课程构建是增强港澳青少年回归祖国向心力、推动大湾区国家认同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围绕国际比较课题,各位专家分别从跨学科教育课程、西方理论话语变迁、教师数字素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綦春霞、李睿思、邢雨珂在题为《国际视野下的数学跨学科课程》的报告中提到跨学科课程已经成为全球各国课程改革所关注的重点,以数学课程为例汇报中梳理了各国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数学跨学科内容,并初步探究其实施路径,例如STEM、数学建模、跨学科项目学习,以期为我国数学跨学科课程改革提供可供参考的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綦春霞

北京师范大学邵容与主张,在把握西方理论话语变迁的基础上构建中国课程实施理论话语体系是对内凝聚改革深化共识,对外讲述中国改革实践的当代要求,并阐述了对西方课程实施理论话语变迁的内外部动因,启示我国需要构建理论性、本土语境性和多学科视角的课程实施中国理论话语体系。


关于教师数字教育,湖州师范学院孙彩霞、徐晨阳认为,教师数字素养是当前国内外教师教育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加强教师对教育数字化的理解与认同,提升教师数字化能力,结合数字素养评价指标实施动态化、多元化的教师教学评估促进教师可持续发展是未来教师数字素养研究的趋势。


与会代表互动

分会场最后展开了深入讨论,参会人员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专家学者提问。





 

上一条:课程学术研讨会要闻||大会分会场(一) 下一条:课程学术研讨会要闻||大会分会场(四)

关闭

太阳游戏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地址: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中路37号砺志楼
电话:023-65910354 邮编:401331
ICP备案号:渝ICP 备05001042号
渝公网安备50009802500172号
快速导航
Copyright@ 太阳游戏官网(中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